中国近视患者人数超过6亿,小学生近视比例已超50%,近视会给孩子带来外貌、心理等诸多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大学专业选择、飞行员等特殊岗位选拔。
因此,高考结束后大量家长选择以手术形式为孩子“一键摘镜”,市立医院本部眼科主任医师顾永辉提醒,跟风需谨慎,理性思考后再选择。
“不是患者想怎么样,而是我们提供专业、理性的视角一起衡量利弊,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适合怎么样。”市立医院本部眼科主任医师顾永辉拥有丰富的手术治疗临床经验,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他强调,选择近视手术前需要充分了解风险及后遗症,理性判断,确定利大于弊后再选择手术。
【资料图】
图/顾永辉正在病区办公室办公
“角膜就像一个水晶球,是进化产生的一个无可复制的艺术品,手术就是在水晶球上雕刻,必然形成创伤。”顾永辉指出,近视手术后遗症主要有干眼症和夜间视力下降。角膜本身有一个完美的弧度,手术改变了这个弧度后,每一次闭眼睛就像是汽车在使用雨刮器,会在眼球上形成一层泪膜,这就引发了干眼症。此外,手术后夜间高强度用眼时,由于棱镜现象会导致视觉中心成像清晰、四周成像模糊,两层图像叠加后就会带来不适。“因此,术后患者一部分视觉质量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同时,手术还可能存在角膜偏位、术后感染等风险,也可能出现视力矫正效果不佳的情况。
图/苏州市立医院本部眼科门诊
“科学发展的过程都是循环的,发现问题后再不断进行优化。近视手术是技术上的一大进步,这是肯定的。”顾永辉肯定地说,患者衡量后选择进行手术也无需过度焦虑,相关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医生观念也在不断革新,医生追求的已经从让患者“看得见”转变为“提高视觉质量”。手术也不再是千人一面,而是千人千面,医生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视手术后其实患者仍然是个‘近视眼’,医生只是通过手术的方式将眼镜‘戴’在了眼睛里面。”因此,顾永辉强调近视手术后仍可能视力再次下降,保护眼睛仍然是必修课。
对于近视的治疗手段,顾永辉指出:“最好的治疗手段就是预防,我国已经从政府层面开展了近视防控工作。”他介绍道,近视防控的第一阶段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情况登记,引导孩子们保持婴儿时期的远视状态。对于7-12岁的儿童,国家会根据登记情况进行长期档案追踪,各大医院也成立专门的团队为孩子们的眼部健康提供科学指导和及时帮助。
图/教育部官方网站相关通知截图
保护视力小贴士
1、劳逸结合
高强度用眼超一小时时,建议休息10-20分钟,可以选择进行一些户外活动或眼保健操,帮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
2、均衡营养
孩子在眼睛发育过程中如果长期挑食,饮食结构单一,营养摄入失衡,会很大程度影响视力。
3、采取恰当干预方式
视力干预方式可分为药物干预和外部干预,外部干预也就是佩戴合适的眼镜,保证日常生活质量和视觉质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