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宣布向校友和部分社会人士开放校园,部分高校也发文允许家长和校外人员入校。与此同时,四川成都和浙江宁波等地的教2017年2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曾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要求,学校室外场地设施,如操场、球场、田径场跑道等要先行开放,室内场馆设施开放由各校提出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其初衷就是为有效缓解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是为民便民之举。
但从现实来看,管理机制不足、缺乏相应安全保障措施以及专业化服务不到位等短板,一直令高校体育场馆开放面临不少困难。有研究显示,近年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仅为三成左右,与群众需求差距明显。背后原因,既有学校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也是由于体育场地的收费管理往往令高校头疼,在专业化服务方面也缺乏经验。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相对完善,能够满足市民多项健身需求,开放应该是大学的常态。避免高校体育场地开放成为“老大难”,政策体系的实施落地是首要的。上述《意见》就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加强部门协作,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政策体系。
基于安全考虑,需要积极推进风险防控和安保机制建设。例如,各地教育、体育部门可协调当地公安、医疗等部门建立健全有关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安全保卫方面的工作机制。而且,诚如业内人士表示,要提升高校体育场地的开放程度,须加强内部管理,也可以引入专业团队运营。其实,只要优化管理手段,高校体育场就可以放心开放。
对于市民而言,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更有必要维护好这一“净土”。比如,高校体育场地开放后,会有较多社会人员进校参与体育锻炼,一方面会使本校学生运动机会相相对减少,也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对此,既需要学校方面优化管理,又离不开市民的文明自觉,不给学校的正常秩序带来干扰。
根据《2021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至2021年底,全国体育场地面积34.1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在整个场地面积中,包括高校在内的事业单位体育场地面积占比最大,超过40%以上。利用好这些资源至关重要。目前,多数国内学校尤其是高校的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状态并不理想,这也正需要多方位发力,积极破解。
(光明网,作者杨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