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月16日电四大证券报内容精华摘要如下:
(资料图)
中国证券报
·大宗交易观察机构动向创新医药领域备受青睐
截至1月15日,2023年以来A股市场共发生1871笔大宗交易,累计成交20.71亿股,累计成交额291.91亿元。行业方面,医药生物、电力设备等行业受到青睐,累计大宗交易成交额均超百亿元。恒瑞医药以25.85亿元的总成交额位居个股第一。
·新能源基建火热多家公司签大单
2023年新能源基建火热开局,多家上市公司发布新能源基建项目中标、投资计划等公告。梳理发现,中标项目涵盖光伏、风电等多个类型,中标金额从亿元到百亿元级别。按照国家能源局设立的目标,2023年新增风光装机将达1.6亿千瓦,同比增长超33%。多位受访人士认为,新能源基建投资高景气度在2023年有望延续。
·抢抓中国市场机遇外企加快投资布局
加快项目签约和建设、持续追加在华投资、布局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今年以来,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信心不减、动作不断。专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增强,为外资企业发展提供新机遇。外资加码中国市场,加快投资布局,体现出外资企业敏锐的市场嗅觉,以及深耕中国市场的信心和决心。
上海证券报
·多只基金2022年四季度调仓路径曝光
基金2022年四季报渐次披露,公募的投资底牌逐渐亮相,多位百亿级基金经理的调仓路径随之曝光。四季度,基金经理的打法颇为相似——逢低捡拾筹码,增强组合进攻性,保持高仓位运作。展望后市,基金经理普遍较为乐观,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将逐步复苏,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优质成长企业将持续涌现,当前时点权益资产配置价值较高。
·看多做多中国资产海外机构借道私募布局
近日,多家私募透露,海外机构资金对其旗下产品兴趣明显增加,部分进行了追加申购。与此同时,开年以来,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外资机构纷纷唱多中国资产。兴业证券测算称,今年外资流入规模或达3000亿元。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站在全球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说,今年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凸显,外资增配中国资产是大概率趋势,在此背景下,港股反弹行情有望持续。
·31个省区市锚定2023年经济发展目标航速
随着31个省区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出炉,各地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也确定。除京津两地外,其余地区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均不低于5%,且半数以上地区设定的目标增速超过5.5%。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地方已传递出拼经济搞建设、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各地强调以政策的强度和工作的力度稳增长、稳预期、强信心。
证券时报
·明星基金低位抢筹新能源中游制造更受青睐
一些上市公司公告透露,多位明星基金经理已在2022年四季度新能源板块回调过程中加仓。不同于去年上中下游“两头强、中间弱”的格局,这一轮基金经理加仓方向集中在新能源产业链的中游制造业环节,诸如海上风电中的塔架和主轴轴承、新能源汽车中的发动机曲轴等。
·公募参与定增热情高涨投资者不可盲目“抄作业”
2023年以来已有十余家公募基金旗下逾百只基金产品(份额分开计算)发布了参与A股公司非公开发行公告,合计金额29.19亿元,远超去年同期的14.31亿元。公募基金在选择定增标的时,往往会选择业绩确定性高,以及短期估值、价格合理的公司或行业。不过,要提醒的是,公募基金参与定增往往能获得比当时市价低的成本,投资者不可盲目跟风参与定增股的炒作。
·首批权益基金四季报抢先看 15只重仓股获配超10亿
目前已有21只权益类基金抢先公布了2022年四季报,共有104只A股获得基金重仓,其中天齐锂业、华友钴业、宁德时代等8股获5只以上基金重仓。从基金持股市值来看,15只重仓股获基金持股总市值超10亿元,其中10只属于有色金属行业,占比为三分之二。
证券日报
·14只ETF产品开年规模均增超1亿元
1月份以来截至1月15日,618只ETF中有14只产品规模增长均超1亿元,其中最高为5.58亿元,另有4只产品规模增长在2亿元至4亿元之间。从产品分类来看,14只ETF产品主题多为指数、金融和热门行业。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投资者对2023年A股市场整体表现充满期待,指数、金融和热门行业主题ETF规模、份额的增长也佐证了这一点。
·九日内四组央企专业化整合密集落地 2023年有望打造更多“新样板”
1月14日,中国三峡集团与中交集团水利电力建设资源专业化整合项目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从1月6日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新能源智慧运维服务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开始,九日内有四组央企专业化整合落地。业内人士表示,可以预期的是,未来央企专业化整合将更加注重整体谋划,提升系统性和协同性。
·地方两会陆续召开聚焦资本市场工作三大重点
近日,2023年地方两会陆续召开。据梳理,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涉及资本市场规划,包括支持当地证券或期货交易所改革发展;设立新增上市企业目标数量,加大融资力度;推动REITs试点等多个热点。 “多层次资本市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广西大学副校长、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